农民日报编者按: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,我国每年可生产秸秆9亿多吨。多年来,很多地方的农民将秸秆作为废弃物随意抛弃、焚烧,有近1/3的秸秆资源没被有效利用,在浪费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。怎样利用好这些“放错地方的资源”?对此,各级政府高度重视,积极谋划,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行动,取得显著成效。下面是一组南北秸秆资源化利用典型,以飨读者。
为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,农业农村部于去年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,并于近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技术对接活动,就过去一年的实施行动进行经验总结。
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李波介绍,该行动在4省区和试点县的共同努力下,锐意创新,采取“12345”工作法,即“编制一套实施方案、搭建两个创新平台、主推三大利用方向、推动四项配套政策、强化五条试点措施”,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,2017年东北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75%,比2016年提高了7.1个百分点,效果显著。
秸秆综合利用能力整体突破
据辽宁省农委副主任杨德生介绍,该省按照农业农村部的部署和要求,精心组织实施,多措并举,扎实推进,全省秸秆处理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。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,2015年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0%,2016年为83%,2017年达到84%,预计今年可达85%以上,提前2年完成农业农村部确定的目标。
阜蒙县是农业大县,主要农作物秸秆年产量在200万吨左右,试点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60%左右,尚有40%左右的农作物秸秆没有被有效利用,剩余的农作物秸秆大多被露天焚烧或直接丢弃,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又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质资源。自开展秸秆处理试点后,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,达到86%以上,比试点前提高近26个百分点,完成了试点目标任务,带动了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整体提升。
吉林省大力推动以秸秆直接还田为主要渠道的肥料化利用。2017年,该省依托国家秸秆综合利用、黑土地保护利用和吉林省玉米保护性耕作等秸秆肥料化项目,在农安、榆树等20多个中部粮食主产县(市、区)大力推广秸秆覆盖还田、翻压还田、堆沤还田和秸秆有机肥还田技术,取得较好的项目引领示范作用。通过项目带动,2017年全省秸秆肥料化利用804万吨,饲料化利用600万吨,燃料化利用370万吨。
内蒙古自治区在试点项目的带动下,全区秸秆综合利用步入良性发展态势。据统计,2017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.5%,较2016年提高0.5个百分点。各试点地区将秸秆综合利用与当地主导产业有机融合,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,带动了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整体提升,拉动社会投资12.5亿元。
从整个东北4省区来看,一是秸秆还田能力快速提升,新增秸秆还田面积3000多万亩、秸秆粉碎还田机近8万台,还田总面积达到1.23亿亩,有力推动了东北黑土地耕地质量提升;二是秸秆离田能力显著增强,新增秸秆收储能力1200多万吨,培育秸秆收储运专业化组织约2150个,总收储能力超过3000万吨,为秸秆从田间到车间打下坚实基础;三是秸秆产业化利用能力不断扩大,新增秸秆利用能力900万吨,培育年可利用秸秆10万吨以上的龙头企业57个,显著提升了秸秆利用的质量效益。
秸秆试点示范实现历史性突破
黑龙江省五常市以被国家列为“秸秆综合利用样板县”为契机,采取“企业带动、政府推动、市场运作、农户参与”的方式,重点打造推广边收边储、边收边产、边收边销,就近利用的“华田”模式,秸秆综合利用取得历史性突破。2017年,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量达到197.72吨。
五常市副市长倪航介绍说,该市根据全市村屯位置、种植结构和秸秆产量,进行合理布局,制定了科学的秸秆综合利用方案,构建了“企业+收储中心+田间收储服务+秸秆经纪人”的收储模式。目前已建成秸秆收储运中心27个,年收储秸秆55万吨,每个收储中心都配有打包机、抓草车、运输车、场库房等基本设备、设施。同时,建立起“企业+基地+农户+订单收购+收储加工+销售服务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在收购秸秆前与基地农民签订供销合同,采取现金收购、兑换、全程服务三种模式,调动农民的积极性,促进农民增收、企业增效。
吉林省以国家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为载体,狠抓秸秆综合利用任务落实。在省政府确定的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18个重点县市中,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,遴选16个位于重要城市周边、机场、高速公路沿线和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县市作为试点县,并将九台、榆树等4个县市选定为农业农村部试点样板县。通过项目的实施,试点县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,2017年秸秆利用率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,新增秸秆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00个以上。
2017年,中央财政安排5.86亿元资金,支持东北地区71个县整县推进秸秆处理利用,比2016年增加了34个。并择优遴选了20个样板县开展连续滚动支持,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,打造区域示范样板。
秸秆处理方法实现技术性突破
在东北三省一区一垦区农业科学院的联合攻关下,秸秆直接还田技术、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、秸秆沼气发酵技术、秸秆贫氧倒置层燃技术、秸秆基质化利用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,较为系统解决了秸秆还田、秸秆清洁供暖及秸秆循环利用等问题,对于推动东北地区处理行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。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占祥介绍,该院自2017年起承担“能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配套装备研制”任务,开展玉米秸秆厌氧倒置层燃技术与配套炉具技术熟化等研究工作,并承担对玉米秸秆肥料化、基质化、饲料化利用的相关技术研究、应用与推广,取得了可喜的成就。
辽宁省通过试点,总结遴选出一批可推广、可复制的典型模式。各试点县建立起全面的技术支撑和全程技术服务的工作机制,探索形成了30多个有价值、有特色、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。如阜新祥和公司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建立秸秆饲料加工基地,实行统一投入、统一管理、统一销售;田园公司采取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,以秸秆为基质生产食用菌,并利用废菌料制有机肥,与周边地区农户签订收购合同,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;沈阳圣火集团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产业链条,经营秸秆锅炉制造、秸秆颗粒生产、有机肥生产、有机食品加工,探索实现了闭合式秸秆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模式;铁岭众缘公司秸秆直燃锅炉供热模式,实现秸秆半气化逆向燃烧,较传统锅炉节省了人力、电力和财力。
内蒙古自治区各试点地区不断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,总结形成了秸秆粉碎深翻还田、秸秆青贮过腹还田、秸秆成型燃料清洁取暖3种区域秸秆综合利用主推技术模式,为推动秸秆规模化、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该区杭锦后旗坚持“农业立旗”方针,以耕地质量提升为重点,集中推广了秸秆粉碎深翻还田技术,还田作业采取信息化管理,并扶持科技创新企业研发大型四铧翻转犁,确保了还田进度和质量,累计还田面积7万亩,有力地促进了耕地质量提升和盐碱地改良进程。